2021/6/11

佛教諸宗思想比較與對話

 

110學年度第1學期-授課計畫書

110.9.6 ~ 110.1.3,一期18週】

授課教師:施凱華老師

課程名稱佛教諸宗思想比較與對話

上課時間:每週一,時間:19:10~21:00

一、課程目的或特色:

過「佛教諸宗思想比較與對話課程之開設,有系統的介紹大乘八宗之宗派建立之緣起與歷程,並進一步體現各宗的教義與義理所依之經論典籍,以及其所觀修之禪觀內涵,藉以開展漢傳佛教於隋唐之際所建立之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宗派之思想義理與內涵進行開演比較與對話,以呈顯出各宗之特色與內涵。

二、課程的介紹:

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係指佛教流傳於中國之漢傳大乘佛教,於隋唐宗派佛教時代之際,所形成與建構之大乘八宗之宏規,分別指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法相宗、密宗、律宗。

從大乘八宗之教相判釋之觀修義理思想體系觀之,則每一宗皆自成體系的從己宗所依之經論,對佛陀一代言教,進行系統化的教相判釋與義理判攝,於是中開展與建構出每一宗之教相與觀修義理之思想特質。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與事事無礙,天台的法華一乘與不可思議妙理,三論宗的八不中道與超四句絕百非思想,法相宗之萬法唯識與轉識成智思想,淨土宗之往生淨土與念佛法門,及帶業往生理論之建構,禪宗的以心印心,教外別傳與即心即佛之思想,乃至密宗所建立之六大四曼三密加持與即身成佛之諦理,皆呈顯出漢傳佛教大乘八宗的教相觀修之核心奧義,透過本課程華嚴與大乘諸宗思想之研討與論析,從中開展出大乘八宗所特有之義理與教相觀修之特質與精神底蘊,從而論究與探討華嚴與大乘諸宗思想之形成與發展,思想發展歷程、宗派義理與論點,並進行華嚴與大乘諸宗之義理對觀比較,藉以體現出華嚴與諸宗思想之義理內涵、核心要義與究竟之理趣。

三、本課程授課方式與教學目標:

() 認識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過程

() 認識漢傳佛教諸宗思想的基本議題與內容

() 介紹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之不同學派與學說

() 探究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之精神價值與對中華文化之深遠影響

() 探究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之論觀與比較

() 剖析漢傳佛教之大乘八宗融合與競逐之歷程

四、特色與適合的對象:

一般社會大眾,以及對漢傳佛教與大乘佛學有興趣者

五、施凱華老師簡介:

  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班研究

現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佛陀教育學院《俱舍宗》教師兼導師

歷年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國立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育達商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佛陀教育學院、海雲華嚴研究所、東方淨苑佛學院、開元禪學院、寶山佛學院等「六所大學」,「五所佛學院」

曾開設課程:天台哲學、華嚴哲學、禪宗哲學、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中觀論、俱舍論、部派佛教、阿毘達摩諸論典、漢傳佛教諸宗思想等多門佛學課程,多年致力於漢傳佛教諸宗思想之鑽研與講學,尤專精於天台宗、華嚴宗等漢傳佛教義理思想之闡發。

專長天台哲學,華嚴哲學,漢傳佛教諸宗思想比較,部派佛教哲學,中國哲學,儒佛道思想比較,宗教學,生死學。

著作《天台與諸宗圓頓思想之論觀》,《天台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思想:相即不二門》,《天台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思想:教觀一體門》,《天台智者教判思想》等書。

六、課程教材:

() 自行編訂講義與投影片資料

() 參考用書:

1 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諸教典

2黃懺華著,《佛教各宗大意》,天華出版社,民國69

3 鎌田茂雄,《八宗綱要》,佛光出版社,1993

4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佛光出版社,2001

5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駱陀出版社,1984

6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駱陀出版社,1984

7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民國75

8 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民國76

9 中村元,《中國佛教通史》(),天華出版社,1994

10 中村元,《中國佛教通史》(),天華出版社,1994

11 中村元,《中國佛教通史》(),天華出版社,1994

12 方立天著,隋唐佛教,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10

13 王仲堯著,《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0.9

14 郭朋著,《隋唐佛教》,齊魯書社, 1980

15 顏尚文撰,《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新文豐, 1980

 

四、設備需求:   白板  □電子海報機    教室電腦  □其他:

   法鼓文理學院  推廣教育中心  敬啟


授課進度表

週次

     

智者與天台宗的創立-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教判思想-五時八教

一心三觀與一念三千、十乘觀法

吉藏與三論宗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與三論宗教判思想

於教二諦觀與四重二諦觀

賢首與華嚴宗-「性起說」、「法界緣起論」

華嚴宗教判思想-五教十宗

法界觀與妄盡還源觀

玄奘西行與法相宗-戒賢、護法系唯識學

十一

唯識五位百法與八識

十二

三性、三無性與五重唯識觀

十三

禪宗-禪宗六祖與南頓北漸

十四

禪宗教判與門庭分流-五家七宗

十五

開元三大士與唐代密宗-六大、四曼、三密

十六

密宗十住心教判與密宗之本尊觀及五相成身觀

十七

善導與道綽宏傳「稱名念佛」之彌陀淨土信仰-易行道

十八

淨土宗教判與唯心淨土觀及念佛觀

備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