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印度中亞佛教藝術

 

課程名稱: 印度中亞佛教藝術

授課教師:陳清香教授

 

課程大綱:

本課程講授台灣佛教藝術史。台灣自漢人入台開發帶進佛教信仰後,在接續荷西時代之後,共經歷明鄭、清代、日治等諸朝,再接續至當代。在此三百餘年的開發史中,佛教、齋教與民俗信仰是漢人的信仰主軸、而歷代在台灣南北各地已砌建了為數可觀的寺、亭、庵、堂等佛教相關的宗教道場。

 

本課程依台灣開發的先後次序,就以佛教為主體的殿宇建築中,舉出每一時代所創建的代表性建築,討論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所建殿宇的平面布局、立面架構、所供尊像的名稱與造型姿勢、殿宇內外的建築裝飾,從而追索所反映的佛教法義、儀軌圖像、美學特徵、時代意義等等。

 

課程進度

課程目的或特色:

   生活於二十一世紀佛教興盛的國度,南北佛教道場林立,面對華麗而莊嚴的寺院、供像、裝飾圖像,產生了景仰崇敬之心。而為追溯教主釋迦世尊創教說法的歷史源流與演變,以建立傳承文化的系譜,因而開授「印度中亞佛教藝術史」課程。

課程的介紹:

本課程授課方式與教學目標:

課程內容介紹

    本課程講授佛教藝術在印度的起源與流布佛教誕生自兩千五百年前的恆河流域,其後南傳至中印度、南印度等,北傳則經印度河流域的上游,至中亞地區等。

     而這些佛教流佈過的地區,每個時代均創作了可觀的藝術文物,至今尚遺留者,包括建築物石柱柱頭、佛塔塔門、欄楯、單獨雕像、石窟造像、石窟繪畫等本課程介紹每一階段的佛教遺蹟,討論文物所反映的佛教思想藝術風格、經典寓意以及傳承系統的演變等等特以文化史藝術史、宗教史的研究角度講授之。

   授課方式除了口授以外每堂必以電子海報展示PPT圖像加以解說

    教學目標,除了令選課者,了解歷史的傳承外,更藉每一階段的佛教圖像,體會佛法內涵的深義,例如佛陀端身正坐的姿勢,是正闡明佛法的總綱:戒、定、慧等三無漏學,其他的圖像,也各具不同法義,是為佛教藝術所具的特色。故講授佛教藝術史,也是解說佛法的另一教學目標。

  

 

 

特色與適合的對象:

由於以圖像解說授課,易於理解,適合從事藝術創作者,或對於文化史宗教史 藝術史﹑有興趣者前來聽課

老師簡介:

陳清香教授,身兼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雙重深入的學者,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與教學已逾五十年曾赴印度考察佛教藝術遺跡,也考察中亞(新疆)及中土佛藝遺址,曾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在日其間考察日韓佛教遺跡。在國內曾任教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教授

 

 

六、課程教材:

1、上課用書:

2、參考用書:

陳清香《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相紋飾在埃及印度中亞中土的傳承演變》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12

高木森《印度藝術史概論》臺北 渤海堂

王傭  《印度美術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グランド世界美術;インドの美術》東京講談社,1978

《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

《世界の博物館---19,佛教美術--中亞アジアヘの道》東京講談社,1979

松本文三郎《印度の佛教美術》大正八年(1919)

《世界古文明之旅----神秘聖境的印度》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9

 

四、設備需求:▓白板  電子海報機  ▓教室電腦  V其他:投影設備及連結

 

授課進度表

週次

預定進度

1

佛教美術史研究方法學概論並介紹整個課程內容大要

2

自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至佛教誕生前的印度文化

3

迦毗羅衛國悉達多王子的生平事蹟

4

孔雀王朝的建立與阿育王的弘法施政

5

印度巴戶特佛塔浮雕藝術

6

印度珊奇佛塔浮雕藝術

7

南印度阿瑪拉哇提佛塔與龍樹山佛塔浮雕藝術

8

貴霜王朝的建立與迦膩色迦王所創立的 犍陀羅藝術

9

貴霜王朝時代在印度的秣菟羅佛教造像  

10

笈多王朝的文化與佛教藝術

11

印度阿姜塔石窟藝術

12

印度艾羅拉等石窟藝術

13

後笈多時代的佛教藝術

14

帕拉王朝佛教美術()

15

帕拉王朝佛教美術()

16

中亞的石窟藝術()克茲爾石窟藝術

17

中亞的石窟藝術()庫木土拉等石窟藝術

18

校外實物考察

備註

授課進度依實際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