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第1學期-授課計畫書
【110. ~ 110.,一期_12_週】
授課教師: 鄧偉仁
課程名稱: 《佛教禪修理論與情緒管理》
上課時間:每週四,時間14:00 ~ 16:00
一、
課程目的或特色: 甲、本課程主要介紹佛教禪修基礎理論和方法,例如奢摩他(止)與毗婆奢那(觀),以及禪修理論相關的義理與禪修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 乙、本課程重視佛教禪修傳統相關之佛教義理,例如心、心所、三昧、禪那、清淨等等,釐清佛教禪修與現代心靈冥想的差異。 丙、探討佛教禪修與現代情緒管理的關係 二、
課程的介紹: 課程內容包含:根據佛教教義(阿毘達摩)來認識我們的「心」包括,心的種類、心的品質、心的認識機制以及心的訓練與管理。 三、
本課程授課方式與教學目標: 甲、本課程以講課方式配合課堂討論為主。學生完成課程後將對佛教基本禪修理論、禪修方法以及禪修意義有系統的掌握。並且有助於修習禪宗禪修或者現代的各種禪修的提升。 四、
特色與適合的對象: 甲、對佛法有基礎(例如四聖諦、五蘊、緣起、三法印等等) 乙、對禪修有興趣 五、
老師簡介: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學士 斯里蘭卡肯那尼亞大學巴利文暨佛學系 碩士 印度普納大學的梵文學研究所 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的宗教學研究 博士 哈佛大學宗教學研究取得博士學位 研究興趣包括:宗教研究方法與理論、漢傳佛教思想史、佛教禪修理論、巴利文佛教、古典梵文文法以及當代佛教與現代性相關議題 |
六、課程教材: 《阿毘達摩概要精解》英語編者-菩提比丘,中譯- 尋法比丘。正覺學會。 電子全文下載: Gethin, Rupert.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中譯本:賴隆彥: 《佛教基本通 –
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台北:橡實文 化,2009. Vajirañāṇa Mahāthera. 1962.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publication. 《清淨道論》:http://myweb.ncku.edu.tw/~lsn46/Tipitaka/Post-Canon/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htm |
四、設備需求: V白板
□電視 □錄影機 V投影機
□其他:兩支麥克風 |
法鼓文理學院
教育推廣中心 敬啟
授課進度表
週次 |
預 定 進 度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備註 |
授課進度依實際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