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的與特色:
目的:
淨化生命、心靈環保。經由培養良好的禪修態度、正確的禪修心態,結合日常生活,練習覺知身心,直觀煩惱的生起與相貌、生起因緣,自由開放地面對煩惱。
進而突破禪修的局限,達到調伏煩惱,鎮伏五蓋,身心輕安,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
最終成就崇高的心靈境界,體現正道與現證涅槃,契合現代社會文明的需求。
進而突破禪修的局限,達到調伏煩惱,鎮伏五蓋,身心輕安,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
最終成就崇高的心靈境界,體現正道與現證涅槃,契合現代社會文明的需求。
特色:
《瑜伽師地論》涵蓋極廣,融攝初期佛教阿含經,中期大乘佛教的內涵。體系詳密,博大精深。內容包括具體、透徹、完整、詳細、系統教導禪修的方法、禪修止觀之解行。
讀佛教之瑰寶《瑜伽師地論》,親承印度那爛陀嚴謹、縝密學風,意味無盡,古道風顏盡在眼前。
期使對《瑜伽師地論》的禪修止觀的特色、種類、原理、實踐、正確動機、具體方法、清楚過程、成果,都能有具體而完整的掌握與了解。
讀佛教之瑰寶《瑜伽師地論》,親承印度那爛陀嚴謹、縝密學風,意味無盡,古道風顏盡在眼前。
期使對《瑜伽師地論》的禪修止觀的特色、種類、原理、實踐、正確動機、具體方法、清楚過程、成果,都能有具體而完整的掌握與了解。
課程的介紹:
課程範圍以《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和〈攝決擇分〉兩大部分當中的〈聲聞地〉、〈三摩呬多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為主軸。另輔以補充《成唯識論》、《釋禪波羅蜜》、《清淨道論》、《摩訶止觀》、《坐禪三昧經》《修行道地經》、《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相關內涵之探討。
本課程授課方式與教學目標:
緊扣經論,及其注疏,針對《瑜伽師地論》之禪修止觀主題,進行研讀與討論,作全面性的探討,培養正念、正知、正定的修持。
特色與適合的對象:
一般社會大眾以及對佛學有興趣者。
課程內容:
第1週 四種作意 (力勵運轉、有間運轉、無間運轉、無功用運轉) 。
第2週 另類四種作意 (隨順、對治、順清淨、順觀察)。
第3週 四種尋思。
第4週 四種相 (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沈、掉、著、亂]、應修習相)。
第5週)九勝解 (有光淨、無光淨、遲鈍、捷利、狹小、廣大、無量、清淨、不清淨)。
第6週 安住 (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
第2週 另類四種作意 (隨順、對治、順清淨、順觀察)。
第3週 四種尋思。
第4週 四種相 (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沈、掉、著、亂]、應修習相)。
第5週)九勝解 (有光淨、無光淨、遲鈍、捷利、狹小、廣大、無量、清淨、不清淨)。
第6週 安住 (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
第7週 觸證四種清淨 (所依、所緣、心、智)。
第8週 四種瑜伽所作 (所依滅、所依轉、遍知所緣、愛樂所緣)。
第9週 二種瑜伽修 (想修、三十七菩提分修)。
第10週所缘、禪相 (取相、似相)。
第11週善根發相 (内、外、正、邪)。
第12週 八觸、十種觀染。
第13週 惡根發相 (内、外)。
第14週 禪病、對治。
第15週 觀陰、界、入境 (起心動念)。
第16週 觀煩惱境。
第17週 觀病患境。
第18週 觀業相境。
第8週 四種瑜伽所作 (所依滅、所依轉、遍知所緣、愛樂所緣)。
第9週 二種瑜伽修 (想修、三十七菩提分修)。
第10週所缘、禪相 (取相、似相)。
第11週善根發相 (内、外、正、邪)。
第12週 八觸、十種觀染。
第13週 惡根發相 (内、外)。
第14週 禪病、對治。
第15週 觀陰、界、入境 (起心動念)。
第16週 觀煩惱境。
第17週 觀病患境。
第18週 觀業相境。
本期上課時間:
2016/9/8.
9/22. 9/29. 10/6. 10/13. 10/20. 10/27.11/3.11/7. 11/10. 11/14.11/17. 11/21.11/24. 12/1. 12/8. 12/15.
12/22
♣釋智懿法師簡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東亞語文文化系研究所碩士,並已修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南亞語文文化系研究所佛學博士組課程,並曾於法光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院弘法班與福嚴佛學院研究部擔任教授。
♣開課時間:2016/9/8(四)晚上7:10~9:00(為期18週)。
♣學費:3600元
♣開課地點:法鼓德貴學苑六樓614教室(臺北市延平南路77號--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