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的或特色:
本課程主要介紹構成佛教傳統的根本要素,包括歷史、思想、修行、僧團制度、等等。藉由本課程使用的教科書,我們希望除了讓學員學習到佛教傳統的基礎之外,也希望釐清上一代學者對佛教傳統過於獨斷而不嚴謹的理解和詮釋。
課程大綱:
1.本課程介紹
2.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3.佛教經典
4.僧團
5.根本教義
6.禪修與解脫
7.大乘簡介
8.現代佛教
課程教材:
1、上課用書:
英語原文本:
Gethin, Rupert.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中譯本:
賴隆彥: 《佛教基本通 – 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台北:橡實文化,2009.
2、參考用書: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2002.
釋印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2002.
◎授課進度表:
第一週 課程介紹--基本通:123 – 149;Readings: Gethin, 1 – 6.
第二週 釋迦牟尼佛 Śākyamuni:歷史與故事--基本通:45 - 72;Gethin, 7 - 34.
第三週 三藏 Tripiṭaka::佛的言教--基本通:73 - 95;Gethin, 35 – 58.
第四週 僧眾 Saṃgha:佛教僧團與制度--基本通:123 – 149;Readings: Gethin, 85 – 111.
第五週 四聖諦 Satya:苦、集、滅、道.--基本通:97 – 122;Gethin, 59 – 84.
第六週 無我 Anātman:相續與緣起--基本通:171 – 200;Gethin, 133 – 162.
第七週 世界 Loka: 佛教宇宙論--基本通:151 – 170; Gethin, 112 – 132.
第八週 業 Karman: 善惡論與輪迴--基本通:242 – 259;Readings: Gethin 207 – 223.
第九週 心的修習 bhāvanā: 止觀、禪定與解脫--基本通:201 – 223;Gethin, 164 – 186.
第十週 心的修習 bhāvanā: 止觀、禪定與解脫--基本通:223 – 236;Gethin, 187 – 201.
第十一週 大乘 Mahāyāna: 菩薩道、般若空性、唯識--基本通:261 – 289;Gethin, 224 – 252.
第十二週 現代佛教:傳統與現代--講義與影片.
☉鄧偉仁老師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宗教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專長:巴利文文獻、梵文文法、唯識法相宗、佛教因明、宗教學理論。
☉開課時間:2/25(五) 19:10~21:00 ‧為期12週 。
☉學費:2,400元
☉開課地點:愛群教室(北市忠孝東路四段124之6號7樓B)。
1 則留言:
今天吸收到一個新的概念:原始佛教中僧團的生活樣貌,經典中記載的很少,但未必只有禪修、托缽那樣專注於修行,應該還有其他的活動。
我想這是當然的。只是想到,現在的佛學研究相當重視跨領域學科的結合,或許,也有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佛陀時代僧人的生活方式呢!我想一定相當有趣!
另外,在文明的演進中,寺院、教堂、宗廟等宗教中心,往往是一個地方的集會、教育、信仰、醫病等許多活動的中心。所以啦,不管古時候或是現代,我相信宗教師們都是很忙的!唯一不變的,就是忙碌於渡眾中,仍要精進修行。
還有好多想分享的,怕太囉唆,先就此打住~~
張貼留言